找到相关内容272篇,用时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惟贤法师:实修问答集

    读经、忏悔、修止观。不读经不忏悔,不修止观,没有经过这个功夫,你开悟不了。  而开悟之后达到什么境界呢?就是明心见性。什么叫明心?我们的心都不明啊,被尘垢蒙蔽了,心的光辉不能发出来,那么现在经过修行以后...

    惟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111268944.html
  • 王恩洋:心经通释

    所为。故不共业既有善不善无记之不同。共业亦尔。  业复三种:谓福、非福、不动。十善业道,能感人天福果,故名福业。十善业道,能感地狱饿鬼旁生或人间贫贱残废种种非福之报,名非福业。十善业道之外更修止观得诸...愿欲乐而得定故,名欲三摩地。由勤精进而得定故,名勤三摩地。由修止举舍心制持掉举策励沉没太过精进令心定故,名心三摩地。由修止观如理作意思惟诸法令心定故,名观三摩地。此复由修八种断行,令三摩地而得成满,...

    王恩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0069131.html
  • 净元法师著:大乘起信论述解(2)

    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此说虽针对凡夫二乘,其实是通对一切修行人的。因止观是修行的根本,不论修任何法门,如离开止观的助成,均无成就的可能。所以修止观为普被未入正定聚众生,兼及入正定聚众生的。  ...

    净元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43070234.html
  • 明末净土宗莲池大师云栖袾宏之佛化儒道及其逼近耆那教与反驳天主教(1)

    真(证)即佛(6)究竟即佛。智顗自以为只超过(1) (2)的「外 凡」阶段,达到 (3) (4)「内凡」阶段之初级「观行」,即 修止观和六度(波罗密),仍未清净六根...

    王煜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542971095.html
  • 中国佛教理论思想发展史纲

    全部佛教,而全部佛教中又可以概括为止观二字,“若人精修止观,可谓寻流而得其源也。”明本在提倡“看话禅”的同时,还极力倡导“四宗一旨&...

    黄夏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83971301.html
  • 陈兵教授 :现代青年人应该如何学佛

    之时,密法未传行,佛弟子们依小乘法得即身解脱者,要比后来修密法得解脱者多得多。所谓秘密,终归只有一个,无非是我人本具的无染心地而已。密法之密,无非是以佛果秘密境界为所缘境而修止观,以在自身心上显现本来...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64676339.html
  • 五戒十善论

    。所有的戒其实都是摄在菩萨戒的范畴。如果我们能在十善道的基础上持戒,就“能生一切佛法义利”。可见,佛法的一切利益都是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离开戒律而想修行,修止观,修禅定,这一切的修行都是不能...

    光明王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4079224.html
  • 南岳大乘止观法门(1)

    三明以何依止。初明何所依止者。谓依止一心以修止观也。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初出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

    慧思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121880942.html
  • 天台宗和[日本784一1192年]真吉宗时代(2)

    ------------------------   (1)最澄规定以止观业、遮那业作为睿山的学生式(学僧课程)。每年按诏敕受戒二人(年分度者),受大戒后才能修此二业。修止观业者,每年每日读法华经、...

    [日]村上专精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23060981861.html
  • 《格鲁善教昌盛愿辞》讲记

    离开月称门,即无成佛法。”月称门是最殊胜的,缘起性空远离一切边见,是最彻底的无戏论正见。   沉、昏都是修止观中的毛病。沉和昏不是一回事,昏是意识混浊,一般都是打瞌睡;沉则有三种层次:轻微的、重度的、...

    多识仁波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8150382962.html